許鞍華的這部作品不是異類,是經(jīng)典。
期待已久的這部《桃姐》觀后感覺很奇妙。在觀看之后,評價之前。于是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好電影是由什么因素構成的呢?
答:好故事,好演員,好情感。很顯然很欣慰,這些都在《桃姐》之中。
改編自真實故事的《桃姐》,終于展示了一些很多年來大銀幕上的華語電影所缺乏的東西。比如打動你時,溫潤入骨代替了煽情催淚。更比如故事過后,更多的是銀幕下的思考而非題材上的爭議噱頭。這實則并非進步而是“還原”。許鞍華這種“還原”是在展示電影的本質,也在提醒我們,電影所擁有的一直以來逐漸被娛樂代替的功能——“記錄”。
于是因為拍攝手法上的冷靜與克制,一個溫情故事得以脈脈講述。手提攝影機大部分時間,猶如躲在角落,窺視著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劉德華,和已化身桃姐的葉德嫻。這延續(xù)自《天水圍的日與夜》的記實風格殺傷力極大,比起很多影視作品主人公離去時角色哭得死去活來的面部特寫,影片甚至通篇并未出現(xiàn)主人公淚流滿面的鏡頭,但卻依舊讓觀眾的淚無聲滑落,這種高明實屬難得。
當然,既然談到記錄。就需要細節(jié)支撐。影片的劇本很扎實,舉一個例子即可說明這種細節(jié)的完美程度,那便是老人院這個場景的塑造過程。比起你可能會想到的一張張衰老的臉龐的特寫,和遲緩的步態(tài)。有很多東西未想未見卻有力。每一天清晨到來時,老人在這個“小社會”中的舞蹈與太極,仿佛無聲的最后舒展,演繹著海報上那句“末日之前溫暖你”中“末日之前”每個老人的態(tài)度。而除此之外,也展現(xiàn)了不那么完美的且微妙的關系。桃姐在和同齡人相處時,你能感覺到他們的無奈與偏執(zhí)。而這一切終究化為等待:等待親人,等待節(jié)日,等待時間的流逝。而最終,在等待盡頭的流逝掉所有的光陰。這個過程中,許鞍華找到了等待這件事的痛苦與快樂。說痛苦,等待的最不幸便是空歡喜一場,于是等不到親人的老者帶著痛苦走,說快樂,是因為即將到盡頭,他們化為孩子一般苦中做樂。這以秦沛扮演的角色堅叔最為鮮明。最后,他們也在那些同樣孤獨的老人身上,從彼此的交往之中找到歸屬。
當你認為許鞍華在展現(xiàn)痛苦時,她留下點滴歡樂。而當你覺得一切釋懷后,疾病又因歲月的魔力不請自來。這種“痛并快樂著”的拉鋸構成了主題向前跑,但觀眾認同過程上的矛盾,待這矛盾延續(xù)到銀幕之下,即成反思。
當觀眾看過電影后,能思考老人晚年左右搖擺生活的現(xiàn)狀,并最終判斷生活中的長輩應該安享天倫之樂后,這部電影便更是取得了現(xiàn)實意義上的成功。
所以說,《桃姐》雖是文藝范兒,且室內(nèi)戲多多,配樂都是點睛之筆省之又省,但卻因為這一直吸引觀眾的題材詮釋過程非常吸引人。人們在不斷的獵奇老人世界后,迅速被代入情境之中,想銀幕下自己的父母,甚至想象自己的晚年。而如果這般悲涼貫穿始終,電影便會失去反哺的意義,成為說教。好在許鞍華也給了影片一些并不生硬娛樂效果頗佳的元素。比如各路導演和明星的客串,就很富有彩蛋的效果。華仔能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老一代如羅蘭,業(yè)務上往來有徐克和洪金寶,新人如寧浩。且那段帶上于冬的監(jiān)制導演大pk的戲再次用電影自嘲了電影,很是不錯。至于配角內(nèi)地演員如秦海璐的知性和演繹到位,更是為影片加分不少。除去好友圈,如何展現(xiàn)劉德華扮演的電影監(jiān)制這一角色,則使用了“生活中的劉德華”這個很好的切入角度。他那每次外出必遭遇錯認的“老土”裝扮更是引發(fā)了很多笑聲。也讓人感嘆許鞍華作為女導演的良苦用心和細膩得當。經(jīng)此一片,劉德華與劉青云在金像上的影帝之戰(zhàn)變得富有懸念起來。后者在《奪命金》中演繹落魄混混同樣出色,二人無論誰勝出都不會令人意外,是真正的勢均力敵。
至于葉德嫻,這次她奉獻了一種教科書般卻又學不來的表演。桃姐這個角色有太多被值得記住的好:比如細致入微的照顧和忙碌,以及家中一塵不染的習慣;比如再次回家與華仔找出舊物的那段對話(休息這一段道具的效用已達到最大化);再比如每每收到主人家中饋贈時都全力謝絕的儉省與良善。是的,沒理由,沒質疑,沒懸念,她就是影后,她就是桃姐。
所以說,許鞍華因何能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激活鮑起靜?能在《得閑炒飯》中讓周慧敏出山?這部《桃姐》讓葉德嫻封后?只因她一直在拍攝最美的女人們。而回到文章開篇,這個至今未婚,香港未買房的女導演不是異類,因為她制造經(jīng)典,必然與眾不同。
去看《桃姐》,只因這部戲獻給每個人的明天。
美麗人生講什么,影評這個殺手不太冷講什么泰坦尼克號影評福州森林公園福州西禪寺福州西湖公園怎么樣福州石竹山福州有哪些景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