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凡尼的早餐》觀后感
因為喜歡奧黛麗.赫本,所以非常喜愛《breakfast at tiffany's 》。不管是那身最經(jīng)典的黑色小禮服,睡衣,還是很休閑的t恤,都被她詮釋地優(yōu)雅舒服以及淋漓盡致。而這身高高的盤頭,經(jīng)典黑衣小禮服,長長的煙斗,被無數(shù)人經(jīng)久不衰的模仿。因為她是由奧黛麗.赫本演繹的。
這的確是一部偉大的電影。我不想說關于貪慕虛榮,也不想說女性成長,這是關于人的精神探索。
她是一個天真的、頹廢的、邋遢的、時尚的、迷人的、輕佻的、貪慕虛榮的、妄想癥的、不相信真愛的、優(yōu)雅的、生活混亂、沒心沒肺的女孩子,把電話機藏在箱子里,養(yǎng)一只無名的貓。危險地大膽地追逐她那不存在的將來。當然她認為是觸手可及的。 她是善良的。她對前來追婚的獸醫(yī)流著淚說抱歉。她在窗臺深情彈唱moon river的時候,我相信字字句句都是為她而寫,訴說她內心深處的家園。
在這部影片之前,赫本一直都被認為是個類型演員,就是純情優(yōu)雅的代表,但是這部影片很好地展現(xiàn)了赫本的表演的多樣性,可以說是她演技最成熟的一部片子,她把女主角霍利的敏感、脆弱、虛榮、任性、優(yōu)雅、天真與純情都完美結合在一起,宛然就像在演自己。奧德麗赫本生長在戰(zhàn)爭中,經(jīng)歷過親人的死亡、疾病的虐待和饑餓的滋味,她終身沒有忘記那種感受。她進入演藝圈后,選擇的大多數(shù)電影都是明媚浪漫帶有童話色彩的,因為她覺得她從事的行業(yè)對觀眾有很強的誘導性,而美好的電影可以讓人們發(fā)現(xiàn)生活里光明的一面,可以激活人們心里善的東西。而同時,她自己也忍受不了拍攝苦澀黑暗影片時她心靈必須經(jīng)過的折磨,所以即使因為想改變戲路而選擇了《蒂梵尼早餐》,有意無意地,在表演中,她依然將以往的風格注入到影片里面。而這種風格,也貫穿了她一生的演繹之路,她是把人們帶向美好的人間天使。
原來這個角色屬意瑪麗蓮·夢露,夢露非常喜歡這部小說,她肯定地告訴卡波特她愿意出演霍莉。當時她還即興表演了幾段故事里的情節(jié)??墒撬慕?jīng)紀人不以為然:“夢露小姐不會演出一個晝伏夜出的應召女郎的角色的!”在保守的六十年代初,女演員演出這樣的角色還屬大膽行為。最后是銀幕形象一直清純圣潔的奧德麗赫本接受了這個角色。這樣一來,反倒成就了奧黛麗·赫本,這成了赫本最賣座的影片。赫本清純優(yōu)雅的氣質,在銀幕上大展淑女風采,彰顯了霍莉這個交際花的特別之處。尤其是她坐在窗前抱著吉他唱《moon river》不知打動了多少人。會讓人覺得交際花也有自己內心不可言明的悲哀。
影片中,霍利的經(jīng)紀人經(jīng)常在說霍利是個裝腔作勢的人,這個“裝腔作勢”,我理解為人的兩面性,一面就是霍利戴上的向外人展現(xiàn)的收放自如、八面玲瓏的交際花面具,另一面就是在防火梯自彈自唱《moon river》的那個純真的女孩。為了追求金錢和繁華,只能把真實孤獨的一面藏起來,就像把真正的自己關在籠子里,不敢追求籠子外面的世界,不敢與相愛的人一起去追求和創(chuàng)造未來。
“我就像那只小貓,一個沒有名字的可憐蟲。我們不屬于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人屬于我們,我們甚至不屬于對方。”
保羅:“無名小姐,你知道你有何不妥?你怕事,你沒膽量,你害怕挺起胸膛說‘生活就是這樣’。人們相愛,互相屬于對方,因為這是獲得真正快樂的唯一機會。你自稱為不羈野性,卻怕別人把你關在籠子里。你已身處樊籠,是你親手建起來的,那不受地域所限,它隨你而去。不管你往哪去,你都受困于自己。”
霍莉和保羅其實代表很大一部份小人物的欲望與夢想。而這部分人也一直都存在,我想這也是影片堪稱為經(jīng)典的又一原因。我們都會被金錢、美貌、權利、名望所迷惑,可是不管如何,知足常樂的我們才會幸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快樂幸福,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點滴的快樂,我想這樣才是生活真正的意義。 像結局一樣,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愛,勇敢地面對真實又樸素的幸福。
生活中,我們并非不幸福,我們只是將幸福錯誤地定義了。我們錯誤地將它認為,我們必須要用金錢去裝扮自己才是幸福,要別人看起來羨慕才是幸福的。甚至因此,我們還必須放棄一些東西,放棄一些自己的摯愛??墒牵斘覀冏约赫嬲艃刃母械綕M足快樂和幸福的時候,別人才會真正的羨慕。因為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內心。生活不在別處,她只在你心中。
赫本不能說完全因這部影片改變了戲路,但是在這部電影里,她的表演自然流暢如行云流水。她的輕靈纖巧賦予了霍莉獨特的魅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盡管卡波特一直在抗議著,盡管書上更加古怪而魅力四射的霍莉在角落里玩世不恭地冷笑著,1961年的電影《蒂梵尼早餐》已經(jīng)成為永遠的赫本經(jīng)典。而赫本與卡波特在這一年彼此交匯卻又沒在對方身上留下任何痕跡,連輕輕的揮手都沒有,他們行走在各自的軌跡上,互不相干。
《搜索》影評:拷問道德良知的頂峰之作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觀后感《蘭戈》觀后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評:李安的第三部“雙故事片”致父親觀后感《饑餓游戲》影評:現(xiàn)象級怪味美國派《白鹿原》影評:氣勢有余,卻難成史詩《大當家》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