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王》影評:以氣馭型勇者可敬
文/滿囤兒
近日,外國一個影迷弄了個視頻,用一幀一幀的播放的方式,終于讓我們看清了李小龍在電影中擊打對手時所使用的佯攻。由于其動作太快,這些佯攻在正常播放速度下,人眼是根本看不清,甚至是看不見的。這讓我們這些功夫片影迷們感到醍醐灌頂。原來,我們一直以來只看到了李小龍功夫電影的型,而沒有看到他身體實際所運走的氣。只有型可看的功夫片都是空架子,只有真正做到以氣馭型,才是功夫和功夫電影的最高境界。40年前,李小龍就樹立了以氣馭型的標桿;40年后,喊出“第四代功夫片”的《金剛王》,在這一點上又做到了幾分成績呢?
其實,在我所學所練的功夫層級里,希望達到的修為境界是“以氣御形”。也就是招式都是那個招式,要把打這個招式的時候,身體的每個關節(jié)、每塊肌肉的順序、協調,通過氣息順成一個最佳的秩序,以實現這個“形”的最大破壞力。而在這里我之所以改了兩個字,是因為借《金剛王》這部影片要說的,是功夫電影,而不僅僅是功夫。因為與功夫這種個人修為相比,功夫電影還得承載著愉悅觀眾視聽神經的重擔。“型”對于功夫電影來講,也是相當重要的。
先說片中的功夫。這個世界上,除了個人魅力無窮大的李小龍之外,再沒有任何一個功夫明星可以只靠自成一派的武學修養(yǎng)就能完成電影魅力最大化的。于是這40年來,華語領域的李連杰、成龍、甄子丹,華語外的托尼-賈、伊科-烏艾斯,以及好萊塢的各路動作片明星們,都在嘗試著將世界各地的特色武學或搏擊術引進到電影創(chuàng)作之中。《金剛王》的監(jiān)制是很重視電影藝術屬性的楊真鑒,于是影片對于功夫的視聽追求絕沒有停留在型上。
《金剛王》籌備時參考了世界上十種不同的武術類別,在影片里卻并未進行紀錄片式的展演,而是將這些收集的素材進行了整合,塞進了幾個不同的角色里。暴壇煉獄金剛屬于粗蠻硬打,于是便做了開胃菜和炮灰;傷壇魔尸金剛憑借其飾演者南賢俊那亞洲第一的poping底子,融合了舞蹈、跑酷、印度武術等各種奇怪招式,塑造了一個走火入魔式的瘋猿;最后的金剛戰(zhàn)神則由超級肌肉型男劉承俊以要型有型,要勢有勢,要氣有氣的空手道壓陣;主角金剛王則更是充分挖掘了釋延能少林寺第32代弟子的功底,一招一式羅漢樣十足。
這些招式上的新鮮或豐富,還只是電影視聽“型”的層面。片中幾個金剛,一個是身材夠號,一個是關節(jié)夠軟,一個是肌肉夠鼓,一個是爆發(fā)夠勁,身體的優(yōu)勢正好成為了角色特點的推動力。這便是以氣馭型。試想如果換成四個基礎沒這么好的人來耍這些動作,即便有形也難有神。電影最重要的“型”便會打折扣。而如果換成完全沒有基礎的人氣偶像去演,就自然而然變成難看的花拳繡腿啦。
《金剛王》的以氣馭型,往大了說還體現在電影技術的使用上。隨著好萊塢動作片的不斷發(fā)展,電影人表現格斗搏擊的手法越來越豐富了。在沒有李小龍這樣可以靠內容制霸鏡頭的當代,用好高速攝影等電影技術,來提升功力平平的演員的搏擊演出,就有了決定性的意義?!督饎偼酢反竽懖捎昧撕萌R塢頂級動作片中對擊打畫面的處理手法。高速攝影、電腦特效、多角度捕捉、快速剪輯等電影手法的引入,讓搏斗有了節(jié)奏上的調度,杜絕了李小龍時代“沒看清”的遺憾。
雖然具備比較高的娛樂價值,但是《金剛王》本身的氣質并不是娛樂消耗品,而更像是一個不斷追求更高境界的武者。他所體現出的水平,也僅僅是修煉至今的現有水平。從主創(chuàng)們的堅持中,我們是可以展望其未來的修為的。在如今這個票房暴漲的情勢下,不去投機跟風拍片子的人,都是可敬的勇者。愿意在一個古老類型上挖掘更深入,甚至有野心開辟新空間的人,更是可敬的勇者!
動畫電影《藍精靈2》觀后感《一路順瘋》影評:渣男背后的小蒼蘭《晚秋》影評:愿能守云開見月明《黑衣人3》影評:外星人都得被穿越打??!電影《空難遺夢》觀后感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二電影《戀戀筆記本》觀后感《制服》觀后感:善惡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