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去觀音影評
從汶川地震伊始,近幾年咱們國內(nèi)多災多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意外所奪去,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畫面也仍縈繞在心頭,在這么一個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時刻,出現(xiàn)一部以佛教為主題的感化類型影片,其對社會普世價值觀建立的功能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的宗教信仰模式有別于國外,信仰人群范圍的大多分布集中在西部缺發(fā)達地區(qū),往往交通不便,地域之間相對閉塞,信仰以此才能保證純潔、堅韌。由此,世界上有許多聲音質(zhì)問、嘲笑中國是個信仰缺失的國家,雖說片面,但的的確確反應了宗教在國內(nèi)的衰落。《不肯去觀音》的誕生,很有必要性。影片以佛為主旨,故事上卻并不若佛法無邊、普渡眾生般的晦澀難懂,而是通過將二王相爭的歷史史實同佛教巧妙地相融合在一起,再截取幾個一心向佛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片段來演繹。語境上很是照顧對佛教并不熟知的觀眾,讓人很容易便沉浸于故事中。《不肯去觀音》講的是冥冥之中的“佛緣”,片中的幾個人物,光王李怡、老翁余秀峰、使者慧萼、將軍尉遲,命運固然各有不同,一個登基加冕、一個死于慘害、一個大徹大悟、一個含辱自盡,皆因心懷善念、慈悲為懷,而與佛相交對望,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女主角蓮妹,更是活脫脫的觀音化身。容貌姣好,楚楚動人,具有親和力,為人心無雜念,樂善好施,至清至純。即便是面對親人或罹難、或身陷囹圄,都絲毫沒有改變那顆堪比觀音菩薩的心腸。她心里想的,不是復仇,不是懲奸除惡,而是感化人性,疏通人情,精心善待每一人、每一物。為了保護觀音像而義無反顧地獻身,最終讓觀音的原身駕臨于世人面前,純潔善良的光忙照耀到了每個人的心里。故事有兩條線,一條是光王忍辱負重,裝癡賣傻,最后登基稱帝的王者之路;另一條是東瀛赴大唐的使者慧萼歷經(jīng)千辛萬苦的請佛之路。前者是為主線的劇情服務,后者則是為更深層次的中心內(nèi)涵做打磨。不肯去觀音,并不是觀音不肯去,而是佛緣尚未成熟,需要層層考驗的歷練。觀音像僅僅只是一個實體而已,信奉觀音,信仰佛教,并非只是簡單的朝拜、誦經(jīng)、燒香、磕頭。信仰是精神的層面,任何物質(zhì)上的東西都是不需要的。余秀峰三代單傳,燒出的觀音像,最有價值的產(chǎn)物其實都印在了他的腦子里?;圯嗟念D悟,也是如此,生死的洗禮讓他意識到,觀音像能否帶回東瀛,這并不有多么重要。單單一個觀音像,改變不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信仰。而把佛教的精神帶回去,這才是普渡眾生、催人向善的必由之路?!恫豢先ビ^音》與西方的絕大多數(shù)的宗教電影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它注重的是平和柔美,節(jié)奏舒緩而有韻律,而西方的宗教片則更加慷慨激昂許多。導演張鑫的手法非常細膩,整個故事能牢牢地立于觀眾的心上,能讓那些完全沒有信仰理念,純粹看看熱鬧的觀眾,也能為之動容。這對于安撫當下國內(nèi)民眾的浮躁情緒是相當有幫助的。至于到底應不應信佛,或者說到底應不應該有一個信仰,影片給出的答案顯然是開放式的。信仰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一部電影就能改變的了的。信仰的培養(yǎng),需要的是一種人文氛圍,而人文氛圍是得日積月累,代代相傳的。沒有信仰,并非是全然不信佛。只要心存善念,慈悲為懷,佛隨時都能降臨到任何人的身邊。這才是《不肯去觀音》的普世意義所在。
《詭鎮(zhèn)》影評:突破恐怖電影的瓶頸《鴻門宴》影評:王霸雄圖,盡歸塵土《江南好人》觀后感《成為簡·奧斯汀》影評《叫我第一名》觀后感(二)《鋼的琴》影評:小人物大事件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觀后感(三)《這一刻,愛吧2013》觀后感